TTL測光
早期的相機是沒有測光系統(tǒng)的,一般都是估計測光或者使用外置測光表,然后發(fā)展到了機身搭載測光表的方式,這種做法相當?shù)牟粶蚀_,因為測光表所測到的讀數(shù)只是它自己感受到的光量,而并非從鏡頭進入的光亮,隨著電子技術的發(fā)展,CdS(硫化鎘)測光元件已經(jīng)可以縮小到裝在機身里面的地步之后,終于出現(xiàn)了TTL(though the len,通過鏡頭)測光技術,由于是直接測量的鏡頭收集到的光線,測光的準確度大大提高了。
雖然攝影大師都是熟悉光線變化如自家臥室的強者,根本不需要測光。只是附庸風雅的有錢人多了,測光儀器也成了必需品。最早的測光表不用電,甚至連任何感光元件都沒有。大體上是一個木盒子上裝著一塊圓盤形的灰色玻璃,顏色在一圈里由淺到深周而復始。測光就是透過灰玻璃一邊看一邊轉(zhuǎn)動圓盤,直到什么也看不見了就在盒子上的一個小窗里讀出一個測光值。
那些覺得木頭盒子不好玩的人用光電池和光電阻做出了種類繁多的手持測光表。手持的表雖然看起來很專業(yè),但是一手抓機,一手持表快拍還是會顧此失彼,如果沒有長第三只手或者請一個助手來給你測光的話,那就要想辦法把測光表整合到機身上。稍微有些頭腦的廠家推出了肩扛式測光表,通過一個連桿和快門速度盤連動,一個指針對準當前對應的光圈值,又免了用戶的勞神,又讓很多人心甘情愿的多掏錢買一個只此一家的外掛測光表,這大概就是所謂的皆大歡喜。日久天長,測光表在機身上生了根,成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進一步的的改良是測光顯示被放到了取景器內(nèi),免去了把眼睛從取景器上移開去看測光數(shù)據(jù)的麻煩。
世界上第一臺成功加入TTL測光的Topcon Super D是真正的全開光圈TTL測光,但第一臺成功市場化的TTL測光單反Spotmatic采用的是所謂的收縮光圈測光。鏡頭本身是自動光圈沒錯,但是在鏡頭座的左邊有一個開關,推上去,光圈收縮才能顯示實際的測光值。不能說不方便準確,但是卻把自動光圈的問題帶了回來,大家又要忍受那痛苦的眼前一暗。這種設計和螺口本身的結構也有關系(螺口鏡頭的光圈環(huán)不能準確的和機身耦合),但是收縮光圈測光作為一種成功的方式被保留了下來,順帶著M42的流行貽害了無數(shù)家相機廠家,那是另一個故事,這里暫且不表。當時同樣收縮光圈測光的卡口也有佳能FL等不多的幾種,基本上也是因為機械結構的限制造成光圈耦合很難實現(xiàn)。這幾家后來依靠在卡口/螺口內(nèi)增加耦合機構的方式實現(xiàn)了全開光圈測光,但那已經(jīng)是尼康,美能達用卡口實現(xiàn)全開光圈TTL測光很多年以后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