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新聞

2020中國基礎教育年度報告——2020中國基礎教育研究前沿與熱點中國教育

來源:人民教育 更新日期:2021-02-25 作者:pjtime資訊組

    中國教育報刊社基礎教育中心(《人民教育》雜志) 中國教育報刊社數據中心 聯合研制?偙O(jiān)制:翟博;總指導:陳志偉、周飛;總策劃:余慧娟;研制:李帆、錢麗欣、邢星。文章來源:人民教育。

    2020年,教育領域“大事多、變化多、新政多”。疫情大考,脫貧攻堅,重大政策重要舉措密集出臺,給學術研究提供了一系列全新重大課題與強大動力。教育學術界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對接黨和國家重大戰(zhàn)略,針對教育改革發(fā)展實際和新變化,對中國基礎教育展開理論闡釋和實踐研究,深入闡釋黨的教育方針的理論內涵,剖析新時代基礎教育高質量發(fā)展要義,探討教育評價改革落地路徑,研究在線教育新形態(tài),對教育扶貧、教師隊伍、健康教育、高中教育等展開前瞻性思考,取得系列成果,為推動基礎教育高質量發(fā)展提供了重要思想資源和智力支持。

    一、全面發(fā)展全面培養(yǎng)的理論認識進一步深入

    黨的教育方針明確指出,要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五育”并舉、全面育人關乎國家的教育戰(zhàn)略,也關乎人的生命與靈魂。[1] 進一步注重德育的實效,提升智育的水平和質量,強化體育鍛煉,增強美育熏陶,加強勞動教育和體驗,全面發(fā)展全面培養(yǎng)在理論認識和實踐探索上都取得突破。

    (一)“五育”既有各自的獨特性,又相互融通

    德育教人為善,智育教人求真,體育教人健體,美育教人臻美,勞動教育教人在勞力上勞心。[2]“五育”各有其獨特的任務和價值,共同完成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任務。[3] 但在教育實踐中,沒有單獨的德育,沒有單獨的智育,教育本身是整體發(fā)生的,人也是作為一個整體而存在,所以在理解“五育”并舉的時候,需要將“五育”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4] 具體來說,德育貫穿于各育之中,是其他各育的靈魂;智育為實施其他各育進行知識和智力的儲備;體育為其他各育提供體質的準備和生理的基礎;美育以精神的力量助推其他各育的發(fā)展;勞動教育是對其他各育的綜合實踐運用與成果的檢驗。[5] 全面發(fā)展全面培養(yǎng)體系不是“五育”簡單相加,教育實踐活動可以“一育”為主,滲透各育;[6] 每一育不能只關注自己的任務,必須在“一育”中發(fā)現“五育”、滲透“五育”、落實“五育”。[7]“五育”緊密聯系、相互貫通、相互作用,[8] 構成一個完整的育人體系。

    (二)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

    上好思想政治課重要的是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政治立場和思想意識。思想政治課程和教材、教學要成為主課堂。[9] 小學階段,重點考慮加強道德情感的啟蒙;初中階段,加強活動性實踐和自主思考的體驗,強化學生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意識和志向;高中階段是打牢常識性知識基礎的學習階段,要在提升政治素養(yǎng)上下功夫,通過理論與實踐的相互印證,引導學生形成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政治認同。[10] 各類課程要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學習各門具體科學知識,最終都會有其價值指向和思想目標,正確的知識、科學的理論進到頭腦中后會“格式化”大腦,形成認識和改造世界的獨特的認知方式和思維方式。[11] 這就是課程思政。為此,專業(yè)課教師要增強思想政治意識,提高課程思政的自覺性和能力;要在課程建設和課堂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深入挖掘所包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并找到有機融入教學過程的操作支點。[12]

    (三)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yǎng)全過程

    勞動教育的核心或者本質目標應當是勞動價值觀的學習。[13] 通過勞動教育,既培養(yǎng)吃苦精神、奮斗精神,又培養(yǎng)與勞動人民的情感。[14] 各地和學校勞動教育的具體內容應因地制宜,宜工則工,宜農則農;應因學生年齡特點,安全適度,有序進行。在談論勞動教育內容、形式豐富多樣的同時,不應忘記多樣中的統一,注重中華民族勤儉、奮斗、創(chuàng)造、奉獻的勞動精神的弘揚一以貫之。[15] 勞動教育不同于普通知識的學習,本質上是一種養(yǎng)成教育,需要家校乃至社會共同來提供“資源”,讓孩子從小有機會從事勞動,在勞動中增長見識和才干。[16] 應認識到,勞動教育的敵人不是應試教育,勞動教育的對立面不是課堂。面對一個極其復雜、充滿張力和矛盾的勞動世界,要發(fā)掘出勞動中比“吃苦耐勞”和“出力流汗”更豐富的東西。[17]

    (四)“體美”價值得到進一步認識

    體美教育是提高青少年身心健康水平、促進其全面發(fā)展的重要途徑和手段,[18]最終指向人格的塑造。從國家、民族和社會的角度而言,體育是現代社會培養(yǎng)合格公民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提高國民素質,振奮和強化民族精神。從教育角度而言,體育是教育的基石,是“各育之基”。從個人角度而言,體育是成功和幸福的基礎。[19] 學校體育應把增進學生的健康作為崇高目標和追求,評價學校體育工作的質量應該把學生的健康狀況作為重中之重的標準。[20] 美育不僅僅是教學生學會唱歌,學會畫畫,欣賞音樂,欣賞美術,首先要培養(yǎng)學生的“心靈美”,使青少年具有一顆美好的、善良的、感恩的、愛的心靈,懂得珍惜生命,懂得愛父母,愛他人,愛祖國山河,愛天地萬物。[21] 當前需要迫切解決的是美育師資隊伍建設問題。在美育教師的培養(yǎng)過程中,充分考慮美育的跨學科性質和實踐性特點,要賦予學生認識美、鑒賞美、表現美、創(chuàng)造美的全面能力素養(yǎng)。[22]

    二、高質量發(fā)展成為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務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四個五年規(guī)劃和二零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簡稱《建議》),明確了“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政策導向和重點要求。這是錨定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作出的決策部署。質量追求躍升為教育改革發(fā)展的核心任務,育人方式、學;盍、教育治理體系等越來越受重視。

    (一)教育高質量發(fā)展的新時代內涵

    從發(fā)展的本質要求來看,高質量基礎教育要求必須更為徹底地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更為完全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23] 基礎教育的高質量發(fā)展,不是個別方面的高質量,更不是圍繞分數和升學的“內卷化”的高質量,而是面向經濟發(fā)展和社會建設主戰(zhàn)場、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的高質量發(fā)展。[24] 基礎教育高質量發(fā)展的最終判斷標準,在于能否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總體要求,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培養(yǎng)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世界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也即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教育質量的內涵意義變得更加豐富、多樣。原有指向于數量、規(guī)模的“單數質量”概念開始被擯棄,一種基于過程的包容性強的“復數質量”概念得以確立。大體而言,教育高質量發(fā)展至少應包含如下意涵:一是一定的數量規(guī)模;二是合理的結構;三是教育均衡發(fā)展與公平;四是推動社會進步;五是促進個人全面發(fā)展;六是面向未來的教育創(chuàng)新趨向。[25]

    步入高質量發(fā)展階段,要更深入理解“公平”與“質量”的關系。沒有教育公平為根本的教育質量是不合格的質量,沒有教育質量為基礎的教育公平是不合理的公平。它們之間相互解釋并相互建構,形成公平與質量互釋互構的新格局。[26] 有質量的教育公平不僅強調“教育結果”的質量,充分發(fā)展人的能力,并能為人的將來帶來美好生活;也同時強調“教育過程”的質量,關注教育的細節(jié)與學習者的感受,能為學習者提供高質量與個性化的課程內容、教學方式、情感關愛等,使教育過程本身就是美好的。[27]

    (二)教育高質量發(fā)展亟須激發(fā)學校活力

    所有的教育高質量發(fā)展最終都要在學校這個平臺予以落地和受到檢驗。[28] 學校活力備受重視。需要同步考慮“權力”(學校辦學自主權)、“能力”(自身辦學能力)、“外力”(外界保障和減少干擾)三大因素:[29] 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動放管結合、應放盡放,探索對學校進行分類管理、差異化賦權;[30] 強化學術領導力以優(yōu)化學校內部治理,[31] 破解師生缺乏參與學校治理的動力和機制問題,從單中心走向多中心乃至網絡治理模型;[32] 制定政府權力清單、政府責任清單和學校管理負面清單,[33] 明確政府監(jiān)管事項范圍,[34] 改變外部直接干擾過多過頻的現象,為學校喚醒自覺意識、產生內生動力“松綁”。

    (三)教育高質量發(fā)展扎根于良好的教育生態(tài)

    新時代教育高質量發(fā)展具有鮮明的系統性、協同性和整體性,要放在區(qū)域教育生態(tài)的格局下來思考!肮裢小笔且淮谓逃鷳B(tài)的行政調整,[35] 嚴禁民辦學!叭Φ負屔础薄翱荚嚻狻钡刃袨,[36] 引導學校不挑生源,回歸本源,踏踏實實研究如何提高培養(yǎng)質量。[37] 招生標準的基本“同一”、招生時間安排的基本“同一”,有助于緩解家長對于孩子入學競爭的焦慮,讓兒童成長回歸自然生態(tài),為他們保留今后綠色發(fā)展、健康成長的空間。[38] 為更好推進“公民同招”,需要一系列措施、細則配套,如對于選報民辦學校后沒有被錄取要重回公辦學校就讀的學生,應保障他們原有的合法權益;建立對“公民同招”政策執(zhí)行情況、監(jiān)管效度等的評估機制,[39] 等等。

    三、教育扶貧聚焦激發(fā)人的內生動力

    2020年,教育脫貧攻堅決戰(zhàn)決勝收官。扶貧開發(fā)工作的重點將由“限時”消除絕對貧困轉向治理長期存在的相對貧困,教育扶貧以提高人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為核心,[40] 聚焦激發(fā)人的內生動力。

    (一)新時代的教育扶貧目標轉向

    新時代,教育扶貧將不止步于達成短期的脫貧目標,而是更致力于向滿足貧困人口的美好生活期盼邁進,由基礎性目標向更高質量目標邁進。[41]人的發(fā)展問題將成為重中之重。關注重點是如何將經濟脫困轉變?yōu)榫衩摾,貧困人口在告別貧困身份之后如何從思想上擺脫長期以來的資源依賴并且通過接受教育獲得生存技能和發(fā)展性社會參與能力,如何增強自身“造血”功能,改變生活艱難和社會支持缺乏在受助群體的情緒情感、社會認知方面形成的參與惰性和動力不足狀態(tài)。[42]

    (二)教育扶貧“以人為本”

    教育扶貧印刻著“教育”這一獨特視域,以提升人的基本文化素質和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43] 為重點。制度設計、政策運行不僅要考慮貧困地區(qū)通過教育促進經濟發(fā)展、脫貧致富的工具性價值,更要注重貧困人口的主體性,通過教育促進人的內生性發(fā)展的倫理性價值,防止工具性價值僭越于倫理性價值之上。[44] 要通過一系列教育活動實現人的個體發(fā)展,同時提高人的知識與能力水平,在增強人的核心競爭力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人適應未來生活和抵御風險的能力。[45] 要不斷提升貧困人口的參與能力,提升其思想覺悟,提高其技能水平,促進其真正成為教育扶貧的主體力量。[46]

    教育扶貧會重新將人心通過教育凝聚起來,喚醒貧困人群因自然條件制約、貧困文化傳承、資源權力稀缺所桎梏的脫貧志氣與脫貧行動,讓貧困地區(qū)和貧困人口獲得自我發(fā)展、自主脫貧的能力,進而推動貧困地區(qū)的內源式發(fā)展。教育扶貧彰顯出其所特有的“文化自覺”,指引著教育扶貧的實踐走向——從粗放式的社會救濟扶貧過渡到精細式的社會協同扶貧,進而奮力向自覺式的社會精準扶貧邁進,深化與加強貧困群眾對更具人文關懷和文化生命力的減貧發(fā)展道路的文化認同。[47]

    (三)新時代教育扶貧指向教育內涵式發(fā)展

    邁入新征程,教育扶貧工作要關注教育發(fā)展的質量內涵,提升薄弱地區(qū)、薄弱學校的辦學質量和教學水平,促進城鄉(xiāng)教育均衡化發(fā)展。[48] 發(fā)展邏輯需要從外控邏輯向改善學校教育過程和厚植家長社會支持氛圍的內生邏輯轉變。[49]

    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夯實教育扶貧根基。體現在學校教育上,就是要全方位教育引導學生立志、勵志,通過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讓貧困地區(qū)的孩子意識到志向無關乎貧窮,越是貧窮越要勵志;要從道德教育入手,讓學生樹立高尚的道德情操、行為規(guī)范、做人做事的原則;要樹立通過學習掌握知識和本領,靠自己的雙手充實和發(fā)展自己,建設家鄉(xiāng),讓家鄉(xiāng)更美好,讓貧窮隨著知識的豐富而消淡,讓貧窮在自己手中改變的思想,立大志,立鴻鵠志。[50]

    四、教育評價進入總體改革的新階段

    教育評價事關教育發(fā)展方向,有什么樣的評價指揮棒,就有什么樣的辦學導向。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簡稱《總體方案》),標志著我國新時代教育評價制度改革已經從局部的改革進入總體改革的新階段。

    (一)破“五唯”頑瘴痼疾,提高教育評價的科學性

    教育評價改革要注重評價標準、評價流程、評價方法、評價結果的使用等四個層面的科學性與合理性。[51] 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教育評價要回到教育本體,在實際工作中要求評價者從評價對象的本質特性出發(fā)來制定評價標準、選擇評價工具和手段。評價的目的是為了評價對象能夠更充分地履行自己的工作職責,而不是為了滿足外部的排序、分等、控制等。[52] 評價的科學性還體現在針對不同主體、不同學段、不同類型教育的特點改進評價。改進評價也要反對絕對化和形式化,不能一刀切。[53] 在黨委和政府、學校、教師、學生和社會用人單位五個主體中,黨委和政府評價具有根本性和全局性,必須摒棄片面教育政績觀,推動地方黨委和政府科學履職。[54]

    (二)推動教育評價走向專業(yè)化

    專業(yè)程度的高低直接影響教育評價的科學與否和信效度。促進教育評價專業(yè)化建設,可以從增強評價主體的專業(yè)性、加強評價方案設計和實踐的專業(yè)化、加大教育評價研究的專業(yè)化入手。[55] 要建好建強專業(yè)化的教育評價機構,包括專業(yè)化的考試管理機構、專業(yè)化的評價科研機構、第三方專業(yè)教育評價機構。[56] 在專業(yè)化評價方面政府不能大包大攬。在重視政府評價機構作用的同時,鼓勵民間專業(yè)評價機構的發(fā)展,特別要鼓勵具有不同專業(yè)特色、針對性強的評價機構的發(fā)展,以適應不同地區(qū)、層級和不同要求的細分評價要求,提供優(yōu)質精準的教育評價服務。[57] 提高教育評價的專業(yè)化水平,應加強教育評價的治理能力建設,將教育系統的決策者、管理者和廣大一線校長教師教育評價素養(yǎng)和能力的提升納入整個國家教育治理能力建設的計劃。[58]

    (三)探索和用好增值評價,四個評價齊發(fā)力

    針對不同的評價活動,要靈活運用多種評價方法。改進結果評價,不僅要關注評價對象教育目標的達成度和符合度,更要全面界定教育目標,通過結果評價為學校教育教學或辦學思路及策略調整提供科學依據與信息支撐。強化過程評價,注重從發(fā)展性角度科學判斷評價對象教育目標的實現程度。探索增值評價,更加關注教育目標實現程度的縱向比較和改善提高。健全綜合評價,不再局限于單一目標或標準的實現程度,而是注重對評價對象進行全面、綜合、整體的教育要素的評價。[59] 結果評價、過程評價、增值評價、綜合評價具有不同的評價功能和價值,相互之間是交叉整合的關系。[60]

    其中,《總體方案》首次明確提出“探索增值評價”,直指“以結果論英雄”的錯誤評價取向。[61] 增值評價是發(fā)展性評價的一種,其本質要求是關注過程、關注變化,并通過評價了解影響過程與變化的因素,推進被評價對象的改進和發(fā)展。[62] 有人擔心增值評價會增加學校和教師的負擔,對此有學者強調,在增值評價實施過程中,要緊緊把握“關注點”和“參照系”這兩個變化點,避免陷入復雜統計結果的數據泥沼中無法自拔。[63] 實踐層面,一些地方做了積極探索。有些區(qū)域對于學校的綜合評價不用絕對排名,而是用學生入學和畢業(yè)時成績變化值的分區(qū)比較,同時在評價的最終結果中考慮起點不同學校的各自等級水平內的縱向比較,而且對于不同指標設計通俗易懂、具有強烈導向性的權重分配。[64] 當然,很多因素會影響增值評價的持續(xù)推進,教育行政部門要制定實施兼顧教育公平和質量的評價政策,學校要提高管理水平,社會各界對教育評價應有更多包容和更多理解。[65]

    五、在線教學要由新技術走向新形態(tài)

    新冠疫情引發(fā)了世界范圍的在線教育探索熱潮,中國率先進行全國性、全體系的在線教學實踐,并有效保障了較高水平的在線教學質量。教育領域需要及時總結反思,著眼長遠,線上與線下教育融合在疫情防控常態(tài)化時期及疫情后也應有所體現甚至得到更大發(fā)展。[66]

    (一)疫情背景下重新認識在線教育

    教育系統在疫情防控期間面向全國億萬學生開展大規(guī)模在線教育是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創(chuàng)舉,在全球也屬首次。這個階段的在線化雖然有相當大的應急權宜成分,但是線上與線下教學的融合即使在疫情緩解后也會有所延續(xù),很可能得到更大的發(fā)展。[67]

    疫情之后,我們需要思考常態(tài)下什么樣的在線教育是健康的、良性的,在線教育以什么方式參與教育系統的變革,在線教育與學校教育如何相互融合等問題。對基礎教育而言,中小學生正處于認知發(fā)展的成長期,學生需要更多的面對面交互或群體活動來獲得認知發(fā)展,基礎教育中的在線教育主要以補充、拓展或定制的形式參與學校教育,打破課堂教學和學校教育的時空、資源等的限制,讓精準、個性化的教學服務成為可能,改變當前基礎教育“齊步走”的現狀。[68]

    (二)中國超大規(guī)模在線教育實踐經驗與反思

    要進一步整合優(yōu)質在線教育資源和管理平臺。教育專網的建設迫在眉睫,以從根本上確保在線教育擁有快速、穩(wěn)定、可控的網絡服務和綠色安全的網絡環(huán)境,也確保農村和邊遠貧困地區(qū)有優(yōu)質的網絡服務。[69] 要建立起信息時代教育變革所需要的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疫情之前的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針對學校教學特別是課堂教學;疫情期間則主要服務學生全程居家學習;未來在線教育應該既要滿足學校課堂教學,也要滿足學生自主學習、個性化學習的需求。[70]

    為了迅速開設在線課程,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為教師開展了多種形式的技術培訓。為了優(yōu)化課程教學資源,教師普遍積極搜集各類課程資源,學習并應用網絡教學手段。不難想象,經過疫情階段的實踐,教師的信息化素養(yǎng)將得到極大提升。[71] 在線教育中,教學內容并不能簡單地從傳統課堂中直接拿來使用。它不僅需要教師或者教學設計者對其進行篩選、編輯,并用各種技術手段對其進行整合,還需要重新根據教學理論或者教學法的原則進行結構上的調整。[72]

    在線學習環(huán)境中,課堂教學的“正式感”和“學習氛圍”有所削弱,更依賴于學生的自覺,在線主動學習意愿成為學生獲得良好教學效果的關鍵。[73] 主動學習者的最顯著特征是能夠進行自主學習,包含自我計劃、自我監(jiān)控和自我評價三個基本要素。[74]

    (三)技術發(fā)展與在線教育的未來

    關注學習環(huán)境是教育技術發(fā)展進程的必由之路。我們今天所用的絕大部分教育技術產品,無論是電視、電腦、手機、iPad、虛擬實境眼鏡、電子傳感器等都是日常信息交流的通用設備,并非專用于教育場景,也不是為教育場景設計的。因此,它們必須通過教育視角的重新設計、組裝和改造才能服務于教育領域。[75]

    要高度重視基于學習行為大數據的在線教育研究。疫情讓我們認識到在線教學形成的數據,對“精準”把握教學成效,“精細化”教學設計,有的放矢對教學進行改進并對學生進行針對性幫扶,能夠發(fā)揮重要作用。作為信息技術為教育教學賦能的一大核心優(yōu)勢,這種數據展示的“教與學的成效”將成為平時教學的重要“遺產”加以保留與更加充分地應用。[76]

    未來,在線教學要由新技術走向新形態(tài),要賦予新技術育人功能,聚焦育人方式改革的要求,重建教學價值觀、重組教學結構、再造教學程序、重構教學文化,推進“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育人體系。當在線教育模式更多融入線下課程、課堂與教學時,新的混合教育制度需要超越技術的視角,以更專業(yè)的課程與教學設計給學生和學習賦權。[77]

    六、家-校-社協同為提升育人質量賦能

    改革步入深水區(qū),研究者發(fā)現,過往圍繞學校展開的改革,推動學校產生了一系列變化,但離預期的效果有距離。這是因為教育的諸多問題表現在學校,根子可能在社會、在家庭。學校對學生發(fā)展的主導作用有很多條件限制,沒有其他機構或社會組織的配合,“主導”地位就可能喪失,作用也就難以發(fā)揮。[78]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建議》把“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作為“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重要內容,家-校-社協同育人的重要性進一步凸顯。

    (一)家-校-社協同育人的基礎與前提

    家-校-社在培養(yǎng)目標上具有同向性和一致性,在育人方式上各有優(yōu)勢,是家-校-社協同育人的前提。學校立德樹人,家庭、社會為國育才,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yǎng)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及社會教育的共同目標。[79] 學校擁有開展學生智育的優(yōu)勢,是學生成長中的主要場所;家庭教育方式具有個性化,擁有開展學生德育、勞動教育以及情感教育的優(yōu)勢;社區(qū)具有培育學生實踐能力優(yōu)勢,能為學校和家庭提供豐富的資源。[80] 學校、家庭和社區(qū)緊密聯系在一起,構建起豐富、立體、多元的教育情境空間,把規(guī);逃c個性化培養(yǎng)有機結合起來,[81] 提高育人質量。

    家-校-社協同育人需要明晰各自的權責界限。目前,三者之間缺位、越位、錯位和退位現象時有發(fā)生。部分教師把批改作業(yè)、打掃教室衛(wèi)生等教師和學生應該完成的任務布置給家長,把本是學校負責的工作交給了家長。還有家長主動越位。有的家長強硬要求學校按照自己的想法改變課堂教學方式,干涉學校正常教育教學工作。[82] 為避免各教育主體在實踐中功能錯位,在家庭,教育的主角是家長,學校在為家庭提供服務時是配角,要做好支持和服務工作;在學校,教育的主角是教師,家長在配合學校教育的過程中是配角,要做好協助工作。[83] 棄絕社會的教育是不可想象的,[84]社會在與學校和家庭的互動中,最重要的是明確什么是孩子所需要的。在這個情境空間中,學校、家庭和社區(qū)共同維持其平衡、演進和自適應,成為學生教育的延伸、強化和補充。[85]

    (二)圍繞“教育”和“成長”統籌協調家-校-社資源

    從構建現代化大教育的視角出發(fā),統籌協調家-校-社資源,是家-校-社協同育人的關鍵。一是家庭向學校開放,成為教育中的人力資源、社會資源。學校也需要進一步加大學校資源對社區(qū)開放的力度。二是社區(qū)教育資源向家庭和學校開放,如社區(qū)圖書館、文化館、體育中心、青少年活動中心等公共文化設施配合學校和家庭教育需要開展活動等。[86]三是公共教育資源更多向家庭教育傾斜,補足補齊家庭教育發(fā)展的戰(zhàn)略短板、政策短板、資源短板和研究短板。通過家長委員會、家校合作聯合體、家校協同專業(yè)委員會等多種方式,推進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協同育人的制度化、規(guī)范化和專業(yè)化。[87]

    但是,家-校-社協同育人涉及的家庭和社區(qū),遠不是教育部門能夠協調的,更不是在學校層面能得到根本解決的。家-校-社協同育人需要打破制度性瓶頸,尤其需要在政府的政策層面建立跨越當前體制和制度的政策,將家庭教育和家校合作納入政府統一的教育規(guī)劃,納入教育機構專門編制,納入教育財政預算,納入師范教育和教師職前、在職培訓體系,納入對各級政府的教育評估指標。[88]

    (三)家-校-社協同不僅是一種育人機制,也將為學習型社會奠基

    家-校-社協同不僅是一種育人機制,也將促進教育眼光的轉向。這里蘊含了一種教育期盼:讓社會中的每個角落、每個褶皺、每個血管、每個細胞都散發(fā)教育的氣息,擁有教育的力量。人生與時代中有教育、時間與空間中有教育、自然與社會中有教育、影像與戲劇中均有教育,還有地鐵與高鐵、飛機與汽車、茶館與咖啡中都有教育……如果這些期盼能夠得以實現,將帶來一種前所未有的重大轉變:通過創(chuàng)造基于“好教育”的好社會標準,從社會性教育走向教育性社會,從全人教育走向全社會教育。[89] 教育和社會無縫隙結合,[90] 形成既有剛性原則指導,又有柔性機制保證、充滿活力的終身教育的動力學系統,[91] 從而為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打下堅實基礎。

    七、以高質量發(fā)展為主線找準教師隊伍建設的突破口和著力點

    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實現“十四五”規(guī)劃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目標,必須建強教師隊伍,發(fā)揮好教師是教育第一資源的作用,必須以高質量發(fā)展為主線,找準教師隊伍建設的突破口和著力點。[92]

    (一)提高教師教書育人本領

    錘煉師德是提高教師教書育人本領的第一要務。[93] 從本質上而言,師德是教師內在的道德理想、道德規(guī)則和道德準則與外在的道德行為之間的有機結合。[94] 影響師德成長的三大關鍵因素是主體自覺、實踐活動與環(huán)境作用,主體建構律、實踐參與律與環(huán)境互動律是師德成長的三大規(guī)律,良好師德是教師在周邊環(huán)境中自覺實踐、主動建構的產物。[95] 自我養(yǎng)成是最為重要也最為根本的師德建設路徑,要強化師德涵育的養(yǎng)成邏輯,在師德的日常培養(yǎng)與引導上多下功夫。[96] 引導和激勵教師樹立道德自覺的意識,并在外界支持和內在努力下獲得道德自覺的體驗和行為,使道德自覺既成為教師的內在品質,更成為教師持久、穩(wěn)定的專業(yè)行為。[97] 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需要教師有扎實的知識功底、過硬的教學能力、勤勉的教學態(tài)度、科學的教學方法,這是教師的基本素質。[98] 教師要將育人貫穿于學生學習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樹立全程育人意識,注重時間上的連續(xù)性和育人方式的全面性。[99]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教學方法的研究和創(chuàng)新,不斷提升教學能力和水平。

    (二)切實減輕教師負擔

    為中小學教師減負,不僅是保障教師權益、促進教師成長的重要舉措,更是推動我國基礎教育內涵式高質量發(fā)展的重要舉措。要最大限度破除制約,讓教師將時間和精力回歸主業(yè),回歸基礎教育本質。[100] 國家應出臺教師工作量標準,并在此基礎上實現教師工作量“減負”與“增量”同步轉換,避免教師被動承擔一些不必要的非教學工作。[101] 依法依規(guī),以教書育人為標尺,將判別負擔性質的主導權交還教師群體。[102] 更重要的是,學校教師編制足額配置、結構合理、調配及時是學校正常運轉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保證,也是確定教師合理工作量的重要支撐。[103] 隨著科學、法治、傳統文化、勞動教育、綜合實踐、人工智能等內容進入中小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深入推進使得教師編制壓力不斷加大……需要全國一盤棋,根據各個學段開設的課程重新核定教師編制。[104]

    (三)補齊鄉(xiāng)村教師隊伍建設短板

    在完成脫貧攻堅和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全面開局的時間節(jié)點上,必須把鄉(xiāng)村教師隊伍建設放在重要位置。這需要從政策層面向鄉(xiāng)村教師傾斜。實行差異化的農村教師津貼和鄉(xiāng)村教師生活補助定期倍增計劃,根據鄉(xiāng)村學校的偏僻程度和生活艱苦程度,給予鄉(xiāng)村教師數額不等的鄉(xiāng)村教師生活補助。[105] 有學者建議,建立鄉(xiāng)村學校教師中高級職稱名額專設比例,專軌專用;鄉(xiāng)村學校領導的高級職稱評審,單獨劃分名額,單獨評審;對長期在鄉(xiāng)村學校一線工作的教師,職稱晉升不受崗位數量限制,在鄉(xiāng)村學校一線從事教育教學工作滿20年、近10年年度考核均為合格以上的初級教師(初級職稱),可直接認定為一級教師(中級職稱)。[106] 要實施接地氣的“鄉(xiāng)村教師培訓計劃”,注意培訓內容的針對性和有效性,[107] 要強化培訓內容的鄉(xiāng)土性和向農性。[108]

    八、健康教育指向“身”與“心”的和諧發(fā)展

    促進個體身心健康發(fā)展是教育最為基本的使命與任務。沒有健康的身體,就談不上好的生活。任何透支和損害學生身心健康的教育都違背了教育的宗旨,保證學生的身心健康也是教育最為基本的目的。[109] 黨中央高度重視健康促進與教育工作,目前我國健康教育事業(yè)處于快速發(fā)展時期。[110] 新冠肺炎疫情發(fā)生以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愈發(fā)凸顯,教育部等部門印發(fā)《關于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fā)展的意見》等文件,學校健康教育工作進一步加強。

    (一)健康教育的內涵與新時代學校健康教育

    人們對健康的認識不斷變化和深入。從最早的只關注體質的“一維”健康觀,到身、心“二維”健康觀,再到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的“三維”健康觀,健康的外延越來越廣。[111] 在健康教育課程結構上,也逐漸出現了“體育與健康”課程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雙重結構。進入21世紀,理論上有學者提出將健康教育課程轉變?yōu)椤岸鄬W科課程互相融合和滲透的模式”,課程內容主要包括健康行為與生活方式、疾病預防、心理健康、生長發(fā)育與青春保健、安全應急與避險五個方面;诮】祪群徒】到逃n程理念的不斷更新,學校健康教育課程應實現三大轉變:從“知識、技能”目標走向“素養(yǎng)”目標,從“學科課程”走向“經驗課程”,從“文本教學”走向“實踐教學”。[112]

    (二)深化體教融合,樹立“健康第一”教育理念

    學校體育是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體教融合是新時代體育部門和教育部門工作的重點。[113] 體教融合的核心是面向人的全面發(fā)展,因此學校體育首先要堅持“健康第一”“以人為本”的現代體育觀念,[114] 培育終身體育習慣,培養(yǎng)青少年的健康生活方式,在體教融合實施的內容設計、方式選擇和績效評估等方面均要體現“健康第一”的目標約束。這就更加需要確立學校體育在教育發(fā)展過程中的基本定位。[115]

    落實體教融合是學校、家庭、社區(qū)、社會的共同責任,但目前資源配置不均等問題導致家庭體育參與不足、校外體育開展乏力,嚴重制約了一體化社會體育支持環(huán)境的建設。因此,體教融合的首要突破點就是激發(fā)社會全員參與,形成兒童青少年體育發(fā)展的合力。[116] 同時,新時期體教融合目標的達成,亟須教育、體育、衛(wèi)生等相關部門積極響應,建立橫向多部門聯動和縱向多部門銜接的協作機制,從而形成政府主導、學校引領、全員參與的格局。[117]

    (三)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是構成青少年發(fā)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青少年時期的心理健康不僅關系一個人將來的總體教育成就,而且深刻影響其成年后的身體健康狀況以及教育和社會經濟地位獲得。當前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已經成為一個富有挑戰(zhàn)性的全球性公共衛(wèi)生議題,全球范圍內大約有20%-25%的青少年經歷不同程度的精神健康問題,而且呈現穩(wěn)定上升的趨勢。焦慮和抑郁是青少年增長最快的心理疾病之一。[118]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應遵循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以個體人格發(fā)展的整體性、獨特性、穩(wěn)定性、社會性為核心,把握不同學段學生的心理社會性發(fā)展任務,形成大中小幼心理健康教育一體化新格局。[119] 現階段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面臨諸多挑戰(zhàn),從觀念認識、政策制度、執(zhí)行操作層面應對這些挑戰(zhàn)可能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未來方向。主要思路可以概括為兩點:在政策上,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理應成為一種教育制度;在實踐中,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應該遵循積極取向、發(fā)展性取向和生態(tài)化取向。[120]

    九、促進普通高中多樣化有特色發(fā)展

    隨著我國高中階段教育逐步實現普及,普通高中教育已經進入以內涵發(fā)展和質量提升為重點的新階段。多樣化發(fā)展是國家對于高中教育發(fā)展與改革的重要路徑,國家在宏觀管理層面提供的政策導引和為地方實踐提供的改革支持,對于推進高中多樣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121]

    (一)加強頂層設計,學校準確定位

    從現代治理的視角出發(fā),推動普通高中多樣化發(fā)展,必須著力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既需要政府轉變職能,落實簡政放權,也需要學校層面的積極作為和有效擔當,實現自主辦學,特色發(fā)展。[122] 從區(qū)域層面看,多樣化意味著將學校作為不同的、相對獨立的“單元”進行特色定位、布局,形成區(qū)域內差異化的學校發(fā)展格局。[123] 地方政府要尊重不同學校的發(fā)展基礎和改革創(chuàng)新精神,支持和引導普通高中根據地域資源優(yōu)勢、學生發(fā)展需求、師資狀況以及學校自身的文化傳統等,探尋自身發(fā)展特色,自主選擇發(fā)展定位、培養(yǎng)目標和發(fā)展模式。同時,普通高中學校必須充分認識到自身主體性建構的重要意義,在勇于承接政府賦權的同時,還需要強化責任擔當,不斷釋放和激發(fā)自身辦學活力和主觀能動性,主動謀求特色發(fā)展。[124]

    (二)以特色發(fā)展實現普通高中教育多樣化

    從學校層面看,多樣化意味著學校需要確立以個性、差異為指引的特色發(fā)展思路。[125] 有學者認為,普通高中多樣化發(fā)展與特色化發(fā)展可以理解為共性和個性的關系,多樣化發(fā)展是共性,特色化發(fā)展是個性,只有多樣化才能有特色的生存發(fā)展空間,特色是實現多樣化的重要方式和表現形式。[126] 一所特色學校要具備相應的特征和條件,主要包括“定位與管理”“課程與教學”“條件與資源”“成效與效能”“創(chuàng)新與亮點”五個方面。學校特色形成的路徑有兩條:一是由內而外的生長路徑,二是由外而內的融入路徑。[127] 在這個過程中,地方教育行政部門要為學校創(chuàng)造有彈性的發(fā)展空間,對學校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浙江省上虞市根據學校城鄉(xiāng)差異、師資差異及發(fā)展?jié)摿y籌布局,實現縣域普通高中錯位發(fā)展、差異發(fā)展、多樣發(fā)展。[128] 上海市普陀區(qū)在充分尊重每所學校自身發(fā)展和需求的基礎上,對全區(qū)高中學生進行分批分類指導,引導學校自主選擇不同的特色發(fā)展之路,實現錯位發(fā)展。[129]

    (三)用課程打開特色辦學之門

    普通高中實現多樣化發(fā)展的核心是課程的多樣化,為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教育資源尤其是課程資源,適切于學生的個性發(fā)展、興趣愛好、能力水平。[130] 課程之于普通高中多樣化有特色發(fā)展,既是內容又是手段。如果放眼中國乃至世界,我們可以發(fā)現,凡是特色鮮明的高中無一例外在課程設置上著力謀求變化,均把辦學和育人特色的核心突破口定在課程上。[131] 圍繞辦學特色,學校應形成素養(yǎng)導向的多樣化校本課程結構和多樣化課程類型,并利用校本課程比例的調整實現特色育人和多樣化發(fā)展。統籌普通高中教育中各種類型的課程,并將其納入統一的課程管理框架中,劃定難度等級和模塊類別,規(guī)范課程標準和師資質量,為學生在高中教育體系內部的轉換提供依據標準。建立普通高中教育學分資格認定制度,規(guī)范學分轉換和互認,使普通高中教育靈活化、規(guī)范化。

廣告聯系:010-82755684 | 010-82755685 手機版:m.pjtime.com官方微博:weibo.com/pjtime官方微信:pjtime
Copyright (C) 2007 by PjTime.com,投影時代網 版權所有 關于投影時代 | 聯系我們 | 歡迎來稿 | 網站地圖
返回首頁 網友評論 返回頂部 建議反饋
快速評論
驗證碼: 看不清?點一下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