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傳聞,小米金秋新品發(fā)布會會有一個神秘產品出現:果不其然,小米伴隨米3的問世,也推出了首款智能電視產品。
小米這款47英寸的3D智能互聯網電視售價僅有2999元,一經上市就創(chuàng)造了同類產品的最低售價。這與此前小米1和小米2手機上市之時,創(chuàng)造同等產品最低價格的策略幾乎一致。而小米手機已經成為三年來中國手機市場最具商業(yè)革命性的成功創(chuàng)業(yè)案例。那么,小米這種革命經驗還能在小米電視上繼續(xù)發(fā)揚光大嗎?
小米做電視,現在看好的人并不是太多。因為前面的聯想電視、樂視電視暫時的結果都是“不溫不火”。業(yè)內很多人都有以下的觀點:
奧維咨詢(AVC)平板研究副總監(jiān)周瀟瀟看來,傳統(tǒng)電視行業(yè)的利潤點在終端,小米電視的進入有望重塑價值鏈,但傳統(tǒng)電視在渠道控制、品牌影響度、售后等方面的積累和優(yōu)勢都是小米電視所不具備的。家電專家陸刃波則表示,智能手機的模式無法照搬到智能電視領域,從生產環(huán)節(jié)到系統(tǒng)構造,再到物流售后,難度系數大不少——老牌的電視制造企業(yè)尚且處處小心,IT企業(yè)未來的挑戰(zhàn)就更大了。 家電專家梁振鵬在此前的相關報道中也認為,硬件產品不是誰都能做的,小米和樂視雖然表面上馬上切入了這一領域,但包括研發(fā),包括物流配送,售后服務等各個方面,對小米來說都是缺陷。
這些幾乎一致的論斷,歸納起來不過四點:小米做電視硬件不行,小米渠道物流等不行、小米品牌不行、小米售后不行。但是,筆者卻不完全贊同以上觀點。
第一, 小米自己做電視硬件卻是很不行。但是小米電視硬件不是自己做的,而是依賴于代工。索尼電視超過7成來自代工,東芝電視大部分也來自代工,三星和LG電視也有部分是代工企業(yè)做的。代工市場已經占全球電視總銷量的三分之一強。來自于代工的小米電視為何硬件就不行呢?小米硬件不行論的另一個觀點是小米沒有CPU、屏幕這樣的核心資源:的確如此。但是索尼、東芝、日立、GE、飛利浦、海信、海爾、康佳、長虹等也沒有自己的CPU和屏幕資源。即便是擁有華星光電的TCL也要靠外購部分面板才能保持產品流通的配件需求。——對于很多電視機品牌和廠商,主要配件都是對外采購,產品主要技術含量都集中在產業(yè)鏈上游。這些事實都說明,以小米自己做硬件不行論小米彩電不行是站不住腳的:君不見全球最好的智能手機,蘋果手機竟是來自同樣自己做硬件不行的“蘋果”嗎!
第二, 小米真的擁有渠道和品牌的弱勢嗎?對于一個北京地區(qū)的,不熟悉IT設備的老大媽,小米品牌肯定很陌生,沒有索尼、康佳有名——甚至對于不問科技界時事的人而言,本土老牌彩電企業(yè),現在已經邊緣化的熊貓、廈華,都會比夏普這等在平板時期才上位為一線品牌的液晶之父“著名”。
所以,有沒有名望,品牌行與否,是要看具體細分市場的。小米彩電的主張是“第一臺年輕人的電視機”。以小米UI 2000萬的用戶量而言,在年輕人這一市場,尤其是一線城市市場,小米的知名度可不亞于任何世界巨頭。更為重要的是,小米品牌的內涵是年輕、科技、新鮮、高配置和性價比的結合,并具有典型的“智能”元素:這等品牌內涵與智能電視的結合極是恰到好處!
同樣的細分市場原理,也適用于小米渠道的問題:小米手機問世之時,人們最懷疑的問題也是在渠道上。但是,小米此后用事實證明,小米最成功的部分之一也是渠道:在國內,小米第一次證明了,完全依賴網絡渠道可以成就一個主流品牌。小米電視繼承小米手機的策略完全可行——這就解決了渠道和流通的難題。
在渠道上,還有三點需要補充:第一,網絡渠道已經成為手機品牌的主發(fā)和首發(fā)渠道,這些品牌包括海信、TCL等二三線品牌,也含有魅族、酷派、華為、聯想等優(yōu)勢市場品牌。第二是,很多新興電視廠商,比如樂視、聯想都在選擇網絡渠道為“優(yōu)先”渠道。第三,2012年海爾電視優(yōu)先拓展網絡渠道的實踐非常成功,網絡渠道成為支撐海爾電視進入一線品牌的重頭戲,2013年海信、創(chuàng)維等品牌也加強了網絡渠道的攻勢。這些信息可以進一步佐證小米電視“渠道沒有問題”。
而物流是和渠道共生的,渠道沒有問題物流一般都不會有問題:現在的社會公共物流體系都很發(fā)達。比如順豐快遞連必須活體運輸的“螃蟹”生意都能做,更何況一臺電視機呢!
小米電視主要參數
第三, 小米電視真正令人擔心的問題出在售后服務上。這里面有兩個環(huán)節(jié)。一是,小米電視如果壁掛,誰來安裝的問題。傳統(tǒng)彩電企業(yè)和傳統(tǒng)彩電銷售企業(yè)一般都提供體系內的安裝服務。小米在這方面顯然沒有優(yōu)勢。二是,產品維修的問題。小米手機一代產品也曾經有較高的維修率。但是,手機產品個頭小,遠程快遞方便。電視機產品個頭大,遠程快遞比較麻煩!
售后問題對于小米,并非沒解,而是會增加運營成本。其中,包括管理成本、品牌負面影響成本、售后維修直接產生的損失等。但是,如果小米“運籌”比較準確,這些成本可被優(yōu)先計算入產品售價之中。當然,小米也可以與其它線下企業(yè)結盟,解決以上問題。比如,樂視就選擇將售后外包給傳統(tǒng)家電公司的模式,運行線上銷售業(yè)務。
綜上所述,小米電視面臨的運營問題,完全不像一些評論界批評的那樣,從產品制造到渠道、銷售、物流、品牌、售后“體無完膚”。反而是,在特定的年輕人市場,小米擁有傳統(tǒng)家電企業(yè)不具有的種種優(yōu)勢。但是,對于小米電視的成功,更具價值的一點則是,小米擁有別人不具有的“互聯網”基因和特殊的營銷模式。
小米電視上市的消息已經大街小巷都知道:雖然沒有此前小米手機那么大的吸引力,卻依然成為了這個秋天,尤其是十一黃金周之前,電視產業(yè)界最火的新聞——很多媒體的爭相報道,起到的免費廣告的效果,已經超過了一些彩電企業(yè)“付費廣告攻勢”的覆蓋能力。
單純的從輿論影響力角度,就已經可以看到小米電視完全不同的“實力”。這種“氣場”的魅力和“氣魄”的壓力,不得不使得國內家電評論界、彩電業(yè)界紛紛發(fā)言:這些發(fā)言無論正面、負面,都再次成為小米電視的免費廣告。但是,這不是小米電視與眾不同之處的全部。
小米電視的與眾不同之處,首先在于“定價”。一款高配置的47寸3D智能電視的售價只有2999元,無論小米出于怎樣的策略和商業(yè)模式,這個定價都足以讓整個彩電行業(yè)為之“恐慌”。因為他不僅是最低價,甚至更是成本價。這樣的價格足以引起消費者對“這類產品到底值多少錢”的思考和重新定位,足以導致整個彩電產品市場“定價規(guī)則”的翻牌。
在小米電視上市前兩天,9月3日,愛奇藝宣布聯手TCL推出TV+智能電視,首批于9月4日凌晨在京東發(fā)售,其中48英寸尊爵版TV+定價4567元——此款產品和小米電視配置基本相似、市場定位相似,但是售價居然高了50%。
TCL愛奇藝電視和小米電視截然不同的價格,不僅說明小米電視的性價比,更說米小米電視第一步就是要做傳統(tǒng)彩電產業(yè)規(guī)則破壞者的決心,說明了小米要用自己的新商業(yè)方式改寫彩電產業(yè)、進而成為市場主導者的策略。
小米的定價策略是:發(fā)售初始的成本價。此后借用時間因素導致的成本降低、規(guī)模因素導致的成本攤薄、及其他增值服務盈利。這與傳統(tǒng)彩電企業(yè)強調“新品、高端高盈利”的策略截然不同。
小米電視的與眾不同之處還在于小米的“營銷哲學”。
第一, 小米繼續(xù)“饑渴營銷”。首批產品500臺,這對于全年5000萬臺的國內彩電市場無足輕重。也對于十一前后可能達500萬臺以上銷量的熱銷季市場“無足輕重”。同時,即便是對于此前樂視電視首批10萬臺的銷量(即便有水分),也是無足輕重。
在十一旺銷季,小米僅僅拿500臺產品來吆喝,是小米產能不足嗎?對于以代工為模式的小米硬件,產能不應該成為任何問題!所有的問題只能是,這是一種策略!實際上,當很多人知道小米47寸3D智能電視,這等配置的產品售價只有2999元的時候,他們寧可多等待一個月,也會買小米。
第二, 小米繼續(xù)“名人”營銷。雷軍這個殺手锏,小米百試不爽。雷軍已經告訴消費者,買小米吧!它將改變你們20年不變的用電視的習慣!。有這樣的IT大佬,業(yè)界名人的召喚,再加上小米此前手機產品的優(yōu)秀口碑,小米MIUI的巨大用戶群、以及真正便宜實惠的價格,肯定有很多人“愿意等待”!
第三, 小米營銷上的“互聯網”情節(jié)也會在電視產品上繼續(xù)發(fā)揚光大。利用互聯網概念、互聯網技術、互聯網媒體的力量,一直是小米整個營銷策略的關鍵點之一。在這方面,小米游刃有余,而其他的彩電企業(yè),所謂的強大的競爭者卻是“初出茅廬”!
實際上,營銷一直是小米最具特色的部分,也是小米的強項。強大的營銷能力,結合小米獨特的產品定位、最佳的性價比,小米電視可以說是優(yōu)點鮮明、優(yōu)勢明顯、弱勢相對很少。這等產品不暢銷,有點說不過去。
然而,對于小米電視的成功,僅僅暢銷是遠遠不夠的:小米特殊的商業(yè)模式、定價模式,決定了小米必須將銷量推到30萬臺,才能開始出現盈利;銷量達到百萬臺的級別,才能實現較好的收益率。也就是,小米面對的問題不是能不能獲得基本的市場成功,而是必須獲得巨大的市場成功的問題。參照小米手機的模式,小米可能為此設定2年的期限。這期間也必然會迎來小米電視二代產品。因此,可以說傳統(tǒng)彩電企業(yè)面對小米的挑戰(zhàn)只是才開始而已。
對于未來的兩年,某種意義上,小米電視已經打開了另一條“電視產業(yè)的出路”。這條路的內涵不是新的技術或者應用,而是新的商業(yè)模式、產業(yè)理念、競爭和游戲規(guī)則。小米的這條新路是屬于互聯網時代的,是充分IT化的,是和傳統(tǒng)家電產業(yè)截然不同的。小米的這條路,已經在手機產品上被證明是有效、有用和強大的。
在這條路上,小米已經積累了經驗、品牌口碑、顛覆性的思維和強勢的營銷能力,所或缺的僅僅是市場實踐的認可而已。但是,對于傳統(tǒng)彩電企業(yè),則“所有一切”都在學習之中。二者的差距,將產生未來彩電史上最激烈的市場交鋒。成敗之間,是革命者稱王,還是傳統(tǒng)勢力慘勝,則在等待時間的裁決。